Copyright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17440号-2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在巴蜀大地的晨光中,有这样一位企业家,用忠诚作笔,以担当为墨,在时代画卷上挥洒出绚烂的人生华章。他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在敬老孝亲方面也给世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他,就是成都金通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忠诚。这位从资中县走出来的农家子弟,用六十载春秋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忠诚赞歌,诠释了新时代企业家的精神高度。
赤子之心: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民营企业虽然是个人的,但其实也与国家是紧密相连的。"这是赵忠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二十余载商海沉浮,他始终将"诚信纳税"作为企业立身之本。即便在资金周转最困难的时刻,公司账面上永远预留着一笔"税金专款"。财务人员记得,有年寒冬公司现金流紧张,赵忠诚毅然借贷,只为按时足额缴纳税款。"国家给了我们发展的舞台,我们更要懂得反哺国家。"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映照出一位民营企业家的赤诚丹心。
在赵忠诚的带领下,金通制冷公司从不拖欠国家税收。他常说:"企业家的血管里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更铸就了精神的高地。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组织员工加班生产销售医用制冷设备;脱贫攻坚战中,他主动结对帮扶贫困村,用产业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这些无声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的家国告白。
砥砺奋进:时代弄潮儿的成长史诗
回望赵忠诚的创业之路,就是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奋斗史诗。21岁那年,他背着行囊走出大山,在焊花飞溅中开启人生征程。锅炉厂的六年,他焊过的焊缝累计长达数十公里;玻璃厂的岁月,他白天授课传技,夜晚挑灯夜读。那些被电弧灼伤的疤痕,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都化作成长的勋章,在云南、成都销售走过的千家万户企业里,一直传颂着赵忠诚对顾客的忠诚赞歌。
2001年,不惑之年的赵忠诚毅然下海创业。从三间门面的经营部,到如今现代化的生产销售制冷企业,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获得顾客和同行们的好评。在行业低谷期,他坚持不裁员、不减薪,与员工共渡时艰;在产业升级关口,他果断投入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这种远见卓识,让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始终勇立潮头。
他虽然仅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的人品、能力、信誉以及对朋友对家庭和对国家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硕士研究生的水平。
精神丰碑:新时代的价值坐标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赵忠诚的故事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他证明了:成功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忠诚品格与奋斗精神的必然结果;企业家价值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更在于引领风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彰显了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使命担当。
如今,年过六旬的赵忠诚依然保持着清晨七点到岗的习惯。他说:"我的名字是父亲取的,就是要我永远忠诚——对家庭忠诚,对朋友忠诚,对企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国家忠诚。"这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恰似岷江之水奔流不息,在新时代的朝阳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他用一生证明:忠诚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不是短暂的激情,而是永恒的坚守。这样的精神丰碑,必将激励更多后来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大爱无疆:孝悌仁爱的当代典范
走进赵忠诚的办公室,最醒目的不是各种荣誉证书,而是墙上那张泛黄的全家福。从五岁丧父的贫苦少年,到如今儿孙绕膝的企业家,他始终将"孝悌"二字刻在心头。每月无论多忙,他都要回乡探望八旬高龄的父亲;对同母异父的弟弟,他视如己出,鼓励并帮助完成学业;对兄弟姊妹的子女,他默默地给予帮助,自己子女户口迁往成都,也绝对不会忘记帮助侄儿办理成都户口。
在铁佛镇乡亲们口中,流传着赵总仁义大方的故事。每年农忙季节,赵忠诚夫妇总要带上好酒好菜,从成都专门赶回资中老家,亲自烧菜煮饭,招待邻居朋友们,让邻居朋友们专心于农事。在他老家,往往酒席一摆就是三五天,烧菜煮饭自掏腰包,赵忠诚、林校英夫妇每天还乐此不疲。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却从未见他在世人面前提及。这种润物无声的大爱,恰似沱江之水,滋养着一方水土。儿女们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个个学业有成,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延续着赵家良好的家教家风。
孝感动天: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敬老孝亲的感人赞歌
随赵忠诚董事长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双方家庭四位老人的疾病,好象如约而至似的出现,让赵忠诚同志心急如焚,寝食难安。
母亲的最后时光:用生命诠释的爱与坚韧
母亲刘碧仙,与糖尿病抗争二十余载,一生含辛茹苦抚养六个子女,是赵家当之无愧的"金牌功臣"。她的坚韧与隐忍,早已刻进骨血里——即便病痛如刀绞,夜晚躺在床上,她也咬牙不吭一声,生怕一声呻吟惊扰了儿子赵忠诚的睡眠,影响他第二天的工作。
记得那年春节,灶火映着她苍老的脸庞。我揉着汤圆面团,抬头撞见她渴望的眼神——那是孩童般纯粹的期盼。我轻声说:"妈,吃两个吧,您高兴就好。"她端起汤圆时,浑浊的眼底忽然泛起光亮,像得到糖果的孩子。可下一秒,她又小心翼翼掰开半个:"剩下的留给你爸。"
2014年冬天,母亲的脚已经走动不得。邻居打来电话时,她已独自忍痛半月。接她来成都,每晚我亲自为母亲烧水洗脚,并陪同母亲睡觉,无论是半夜三更,还是凌晨两三点,端茶送水,伺候母亲无比周全,始终不离母亲左右。
当我打来热水洗脚时,她枯枝般的脚趾蜷缩在洗脚盆里,水面上浮着剥落的死皮。"儿啊,"她突然哽咽,"妈拖累你了。"我低头搓着她变形的关节,我的眼泪一颗颗不停地砸在洗脚盆的水面上。
此后四个月,我天天如此,全家人也接力赛似的守护这场无声的护理战役。妻子林校英变着花样熬粥,儿媳汪雪娇跪着给奶奶溃烂的腰背烤灯,孙子赵平、孙女赵静等晚辈们争着给奶奶夹菜。周末的客厅总挤满二三桌人,我系着围裙在厨房爆炒腊肉时,听见母亲沙哑的笑声穿过油烟——那是我们家最珍贵的音乐背景。
临终前五天,母亲突然清醒地催促:"该送我回老家了。"返程那晚,她竟吃完半碗南瓜粥。次日晌午,当亲友们刚端起饭碗,里屋传来妹妹赵建英的哭喊。我们冲进去时,母亲嘴角还噙着笑意,仿佛只是睡着。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银白的鬓角,像多年前她为我们掖被角时,发梢掠过的温柔身影。
灵堂前,六个子女并肩长跪。供桌上除了香烛,还摆着一碗没包馅的汤圆——那是母亲最后没舍得吃完的。原来至深的爱,从来不在轰轰烈烈处,而在她忍痛沉默的夜晚,在她推开汤圆碗的瞬间,在她用尽最后力气说:"别耽误孩子们上班。"
赵忠诚陪父亲游七里坪
沉默无语的父爱:如巍峨高山般的博大
养父罗光跃离世那天,我正在成都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接到邻居颤抖着打来的电话时,手里的文件袋"啪"地掉在地上。驱车赶回老家的两个小时里,车窗外的烈日灼得人眼睛发疼,就像那天晒着父亲赶路的毒日头。
料理后事时,我与父亲的交往,仿佛一幕幕电影闪现眼前:他住我家时,我出差到乐山犍为县工作20多天,每天都带他一起吃住,他喜欢坐车,我走那里都带他一起去,包括每年夏天到洪雅县七里坪镇避暑,都带上他。
他在成都呆了一年多,还是不习惯城市生活,始终坚持要求回老家,回去最关键的是不会煮饭,我便亲自教他使用电饭煲,电磁炉,我们夫妇俩也经常回去看望他,回去就炖些猪蹄之类的营养品给他吃,每次离开时,多卖点肉给他做好放在冰箱里,每次我们要走了,他都会问好久又回来,我知道他舍不得我们走,但为了事业又不得不走,我心里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滋味。
弟兄姊妹虽然有那么多,但各有各的事情。逢年过节不管有多忙,我们都会挤出时间,带着妻儿老小回去陪伴父亲。
母亲走了后,我们俩口回去得更勤了,春夏秋冬都要给父亲床上添置床上用品。天热了,工作忙也要打电话通知父亲要减被盖,特别是冬天要给他加垫的棉絮,电热毯,盖的要给他装二三床被盖放床上,叫他冷了就加一床。
每次回去看到头发和胡子长了,我都亲自给他剪,每次回去把热水器烧起,给他洗头洗澡,衣服全身焕然一新,春夏秋冬四季如此,必须要他老人家穿得干干净净,体体面面,让父亲一直过上有尊严的美好生活。
随着父亲年岁增大,自理能力越来越弱,我们就每月出1500元生活费,把他老人家安排在我舅舅家一起生活。
在安葬父亲的葬礼上,小妹赵建英的哭声打断了我的回忆,小妹哭诉着父亲关爱我们几姊妹的一件件一桩桩的往事,哭诉着老人家走几十里山路赶集,既是肚子再饿,也舍不得吃一块馒头的勤俭节约。
父亲宽厚仁慈的性格,博大宽广的胸怀,勤劳善良的美德,慈祥可亲的容貌,我们全家人永远也不会忘怀。我们全家人完全把他当作亲生父亲一样赡养,在家庭贡献排行榜上,他永远是名列赵家前茅的大功臣。
回老家,我们至今仍保持着进门先喊"爸爸我们回来了"的习惯,虽然那个总会从兜里摸出水果糖招待孙儿孙女的瘦高身影,再也不会笑呵呵地应声了,但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全家人的心中。
锦绣文章写春秋:大女婿赵忠诚犹如林德清先生最得意之作
岳父林德清,他一生勤劳善良,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字里行间透着儒雅与涵养,是乡邻们口中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每次回家吃饭,他总是笑呵呵地招呼我:“随便坐,别拘束,总喜欢拉我和他一起坐主席位,岳父给予我最高的礼遇。”
走亲戚时,他总爱拉着我的手,逢人便说:“这是我大女婿!”语气里满是骄傲,仿佛是他老人家笔下的得意诗篇。
他极爱整洁,哪怕病痛缠身,出门前也要换上白衬衣,系上红领带,让我帮他整理衣领。后来他病重,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了,却仍坚持要干干净净的,我便每天帮他擦身、洗头。他虚弱地靠在椅子上,闭着眼睛说:“辛苦你了……”我摇摇头,心里酸涩,却笑着说:“爸,您养好身体,等您好了,咱们再去旅游。”
是啊,旅游。那年他82岁,我们带他去了峨眉山金顶,他站在云端,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在乐山大佛脚下,他摸着斑驳的石壁,感叹千年沧桑。回家路上,他兴致勃勃地规划:“明年国庆,咱们一家去云南!”我满口答应,可谁曾想,国庆前我的车出了事故,行程耽搁了。第二年,他被查出肝癌晚期。2014年,他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了我们。至今想起,我仍悔恨——若当初坚持去了云南,该多好……
赵忠诚陪岳父游峨眉山
贤良淑德且美丽善良:90岁的人生大赢家
岳母潘瑞琴,她是个美丽坚韧又温柔善良的人,很早被冠心病折磨,却从不愿给儿女增添麻烦。
2008年,她在区医院住院,条件简陋,医生严肃地对我说:“我们治不了,再拖下去很危险。”我立刻打电话给妻子,深夜赶回,坚持转院。
哥嫂犹豫,我直接说:“钱由我来出!”救护车呼啸着驶向资中县医院,我冲到缴费处:“先交五万够吗?”收费员笑了:“用不了那么多。”结果出院时,只花了两千多。岳母出院时,她的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而这次我坚持转院,换来了岳母十年的生存黄金光阴。
岳父走后第二天,我们就把岳母接到成都。半年后,她冠心病复发,住院十多天,我每晚亲自陪护。出院后,她却总念叨着想回家,说空调太冷、住不习惯。我知道,她是怕拖累我们。最终我们送她回去,安慰她:“想来了,我们随时接您。”可没多久,她病情恶化,卧床不起,身上甚至长了褥疮。我心如刀绞,当即决定送她去资阳托老院——那里有专业护理,至少能让她少受点苦。一个月后,褥疮好了,小姨妹林世英孝心满满,接老人回家照顾,可一场感冒,竟然让她在输液时悄然离世……古人云:人到七十古来稀,岳母潘瑞琴女士活到了90岁,她可谓是人生的大赢家。
赵忠诚陪岳父岳母合照
岳父岳母先后走了,我各随了四千礼金,帮忙料理后事。钱不多,但我知道,他们最欣慰的,不是这些,而是我们曾真心实意地陪伴、照顾、孝敬过他们。
如今,每当我们看到四位老人留下的老照片,或是整理他们用过的茶杯或其他物品,总会想起那些温暖的时光。他们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孝道,更是如何用行动去爱家人,爱社会,爱人民,爱国家。这份情,这份爱,这辈子,我们都将永远铭记于心,并践行于我们人生之路的分分秒秒。
赵忠诚与作者在七里坪山间漫步,畅谈人生。
作者与赵忠诚相识于洪雅七里坪镇
本文图片均由林校英摄,在此致谢!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