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顺彬:浅谈农业的发展趋势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9-24 19:49:17    浏览量:

  当前,面对方兴未艾的工业化浪潮对传统农业的冲击,不管是官员,还是农技推广人员,甚至是身处生产一线的农民,对农业今后的发展,不说是忧心忡忡,心里至少也是有一些担心的,忧心农业的前途——“路在何方”。下面就谈谈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趋势

  (一)将永远存在,长期化。有人说,中国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不管是处于什么时期,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往工厂、城镇转移的人越来越多,留在农村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人们开始担心不久的将来谁来种田,没有人种田,农业会不会消失不存在了。担心农业会消失倒是大可不必,理由大致有两条:

  首先,农业是人类食物提供者的属性,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消失。只要人们的主粮是耕地上农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农产品,那种田就会永远存在。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不吃粮食,只吃肉,一样可以生存。说这话的人,不要忘了,你吃的肉也是牲畜吃粮食(饲料粮)转化来的。目前,牲畜吃的饲料粮也只能从耕地上生产,这样就不好意思,畜牧业不但消灭不了种植业,反而还严重依赖种植业。

  未来,只有当一种场景——即“植物工厂”出现的时候,传统的种田才会消失。那就是科技大突破,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实现的时候,电费只有毫毫、厘厘钱一度,人们把庄稼搬进植物工厂,实行无土栽培,庄稼靠植物工厂里的聚能灯光进行光合作用,把核聚变人造太阳能转变成农产品的生物能,植物工厂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连续不间断的生产农产品。当这个梦想实现的时候,一幢幢植物工厂将矗立在中华大地上,农民是植物工厂里的农业工人,耕地退耕还林栽种上树木,农村将成为像苗木基地那样的森林公园,传统的种田就消失了。这个梦想当然很美好,问题是不知道它何时才能实现。所以,在可知的未来,种田仍然会长期存在。

  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也不全是工业化运作。西方发达国家早我们数百年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曾经趟过很多的雷;因此,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很多的经验教训。他们发展现代农业,除美国地广人稀(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只有3.3亿人,国土面积与我们差不多,人口还不及我们的零头),还有得天独厚的中西部黑土地大平原,实行的是几万、十几万亩大农场工业化运作之外,其它地少人多的西欧、日韩,仍然实行的是几十、几百来亩的小型家庭农场运作。换言之,已经早早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绝大多数都没有消灭家庭经营模式,他们只是农业生产的方式(手段)现代化了,运营的仍然是家庭种田的传统模式。我们户均拥有的耕地规模,比西欧、日韩都还要小,据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当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也不可能消灭传统的家庭种田模式。

  (二)土地将流转集中,规模化。种田并不是不能赚钱,只是单位面积上赚的钱太少(有人测算过,在泸县种一亩水稻,一年的纯收入只有区区500元左右),加之户均的耕地规模又太小,如果农户的壮劳力全身心地扑在种田上,一年到头也找不到几个钱。农户并不是不愿种田,而是在经营规模太小的情况下,种田赚的钱不足以养活一家老小,他们只能弃农外出打工、经商。假如种田也能有打工、经商的那份收入,那么在家种田既能养活一家子,又能照看一家老小,他们也是愿意种田的;比如,夫妻两人一年种300亩中稻,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就能看齐外出打工、经商的年收入,这个时候他们就愿意在家种田了。因此,要解决没有人种田的问题,只有先解决种植经营规模太小的问题,当种植规模太小的问题解决了的时候,未来谁来种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解决种植规模太小的问题,在国家当前的土地政策环境之下,只有实行土地流转,来扩大单个经营主体的种植规模。

  所以,土地流转,将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实行适度规模化种植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三)机械化,生产手段将现代化。农业机械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农业实行机械化生产,其作用不仅仅是减轻种植者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机械化能显著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比如,水稻插秧,人工一天只能插0.5亩,成本是200元/亩,而插秧机插秧,一天至少能插10亩以上,每亩插秧成本仅为10元,用时和成本只有人工插秧的二十分之一;这还仅仅是插秧一个环节节约的生产成本,如果实现耕种收机械化全程覆盖,那节约的生产成本就大了去了。另外,抢抓农时,是实现高产稳产的不二法则;在规模化经营的情况下,只有高效的机械化生产,才能在耕种收的关键生产季节既不误农时,还显著节约投入成本。

  因此,只有实行机械化生产,才能在规模面积上真正实现可持续生产经营。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只有实现了机械化,单个的经营主体,才能在那么大的面积上种得过来,不然,他根本种不了那么多的地。所以,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程覆盖,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平整土地,农田将标准化。农业机械在地大、地平的耕地上操作,才能又快、又好的耕种收。可是,我们丘陵地区的耕地却是地块不但细小零碎,而且还高低错落不平,特别不适合机械化操作,丘陵碎地似乎成了横亘在实现机械化面前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面对今后农业必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必然趋势,怎么办?当然,首先必须是改造地块来将就机器,然后才是改造机器来将就地块,按照两条腿走路的做法,最终实现丘陵耕地也能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目标。所以,坡改梯、小并大,平整土地,建设适合农业机械化的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又一大趋势。

 (五)为农业赋能,技术将高科技化。科技是农业生产的灵魂。为了有效提高适度规模经营的效益,必将引进推广市场行销的优质高产品种、肥水及病虫草害防治一体(自动)化、生态有机绿色种植、无人机等智能机械、远程智能监测监控,以及物联网等高技术、高科技,全力建设智慧农场,必将成为今后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又一题中之义。

  二、对策

  (一)培育经营主体。农业规模经营业主,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农业老板。问题是经营农业,可比经营工业和商业的风险大多了。经营农业,将会面临自然(天灾、病虫草害)、市场(价格低、销售难)、社会(偷盗、哄抢)三重风险。加之农业效益极低、抗风险能力极差,天然弱势,在三重风险的夹击之下,都能把农业产业经营好,其实相当考验一个人的能力水平。说白了,就不是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能当好农业规模经营业主。如果没有“懂技术、善管理、会协调、通市场”的能力,最好不要让他贸然踏入农业行业。  

  过去,很多在建筑等其它行业的成功人士,在功成名就之后,以为农业很好经营,以成功经营其它行业的手法,转行经营农业,结果在三重风险的打击下,弄得血本无归,只好弃农而去,搞得一地鸡毛。老板倒是跑了,但土地租金总得付吧,所以,如果经营业主没有选择好,出了问题,摆下摊子,最终大多都是由当地政府来“捡搞”(兜底)。因此,为了确保成功经营适度规模农业,必须培育种田能手和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社、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

  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大致有三项工作要做:

  一是吸引业主。首先,得事先帮业主流转一定规模,且集中连片的耕地;其次,要建设好集中连片耕地上的山水田林路机等基础设施、设备;再次,要制定扶持政策。要象过去搞工业招商引资那样,先建好“三通一平的园区”,然后通过政策,甚至感情,招引农业规模经营业主来投资、经营。

  二是选择业主。西欧发达国家的农场主,在上岗之前,必须通过国家的资格考试,考上了,才能持证上岗成为农场主。我们招引来的业主,虽然不用资格考试,但至少要考察其背景。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法人,我认为应该设立一定的门槛,除了有资金实力外,关键是要看其有没有“懂技术、善管理、会协调、通市场”的能力。不能谁都可以来当农业业主,必须选择有经营规模农业能力的能人,来当规模农业的业主。

  三是引导业主。主要引导他们的种植规模不能贪大求洋,必须适度规模经营。当然种植规模也不能过小,若过小,挣不到打工、经商的那份钱,也招引不到业主;但是,如果种植规模过大,本意是多种多收,实际则是因规模过大,种不过来,从而导致减产减收。一言以蔽之,就是种植规模要与业主的生产力水平相匹配。江浙一带的经验,种水稻,一个业主最适宜的种植规模为300--500亩。

  (二)打造适“机”土地。过去,我们还是建设有不少的高标准农田,本来是好事,但是在生产实际中,人们对此却越来越没有感觉(无感),甚至是越来越深恶痛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这些高标准农田是按照北方标准建设的,根本没有考虑结合南方的生产实际,建设出来的所谓高标准农田,适合机械化耕作的不多。当前,农村劳力都向工厂、城镇转移了,种植业的耕种收也越来越依赖农业机械,结果你花了国家的钱,建设出来的高标准农田却好看不中用,不适合农业机械操作,这就难怪人们对此越来越有意见。

  去看看现在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绝大多数都没有建设有上下地块之间农业机械的转移坡道,导致农业机械不能直接上下地块,要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只有绕路,有时连绕的路都没有建设,你说荒唐不荒唐!现实中,农机手没有办法,只有费气巴力地搭铁架,才能让农业机械上下相邻的地块,不要笑,这就是执行北方建设标准的结果。因为北方地势平坦,这块地到另一块地,用不着上下,直接横跨过去就是了,绝大多数情况下,农业机械一般都不存在要上下的问题。可以预见,如果继续这样干下去,南方的人们不骂娘才怪!

  制定政策、制定标准的人在北京,他们习惯性地将北方标准套用到全中国去,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也基本如此。北方平原地块的特点是地势平坦、一马平川,且一望无际、单块面积大,天然适合机械化耕作。因此,北方平原,不管是制定建设标准,还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本就不存在适不适合机械化这一问题。他们建设高标准农田,一切只围绕水利来建设,以“水”为核心即可,突出表现就是一“硬”了之,建设的是硬化的道路、硬化的水渠(沟)、硬化的蓄水池、硬化的田埂……等等。硬化生产基础设施,本来也没有什么错,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这一套原封不动完全照搬到南方的丘陵、山区来实施,就存在不切合南方生产实际的问题,那就错大了。

  南方丘陵区的地块,或田块(统称为地块),其特点是地块与地块之间,既高低不平,又细小零碎,不是机械进不去地块,就是即使勉强进入了地块,也施展不开拳脚,多数是机械在地块上打转身都很难,极其不适合机械化耕作。面对这样的地块特点,怎么办?难道我们南方丘陵地区的农业就不实行机械化了,当然不是!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或者说必须树立一个理念,就是南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终极目标是——“使土地更适合农业机械化”,高标准农田所有具体的建设内容都必须为“使土地更适合农业机械化”这一终极目标服务。

  什么样的地块才更适合农业机械化呢?当然是平坦、大块的地块更适合农业机械化。因此其次,须请北京制定政策、标准的“姥爷”们,额外制定一套国家南方丘陵区和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除保留原有的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中以“水”为核心的建设内容之外,必须加入“平整、合并”地块的建设内容。先把南方丘陵区高低不平,细小零碎的地块,在尽量压缩施工量的前提下,尽力合并、平整成相对平坦、大块、连片的地块,同时必须建设上下地块之间的农业机械转移坡道。在此基础之上,然后再围绕合并、平整的地块,来建设硬化道路、硬化水渠(沟)、硬化蓄水池、硬化田埂……等等。

  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必须建设、打造适“机”土地,为

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农业产业,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这个要求其实非常简单,并不复杂,也不难,相信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是能够办到的。

  (三)研制适“丘”农机。其实,在农业机械制造领域,也一样存在不太适宜南方丘陵、山区使用的现象。北方平原,地块平坦、方正,单块面积大,特别适合大型,甚至是超大型农业机械耕作。而在南方丘陵和山区,则是地势高低起伏,地块形状多数不那么规则,单块田地的面积,哪怕经过了建设改造,也不可能有北方平原的地块那么大,因此十分渴求能有适宜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供应。丘陵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机械呢?当然是需要——能在高低起伏地形轻松自如行走,能在不那么规则、面积不是很大的地块上,轻松自如操作,以及经久耐用的中高档、中小型农业机械啊!要说供应的话,市面上也有中小型农业机械销售,问题在于它们的质量不尽如人意,不是不能轻松自如行走,就是不能轻松自如操作,还不过旧,管不了多久,说白了,就是低档货太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从事丘陵区中高档农业机械研发、制造的人员和厂家一直都不是很多,出的成果也很少,个别领域甚至都无人涉足。

  比如,十多年前,川南就有中稻再生收割机(注:中稻机收后,仍能蓄留再生稻的收割机,称为中稻再生收割机)的需求,但是直到现在都没有看到它面市。川南的晚秋温光资源十分丰富,中稻收割后,特别适合蓄留再生稻,在中稻收割机普遍出现之前,每年都有330万亩的再生稻面积,能年产再生稻谷40万吨以上。但是,自从履带式收割机普及以后,因为收割机的履带,在收割中稻的时候,至少将稻田里一半以上的稻桩都压入田泥之中腐烂掉,使川南的再生稻收获面积,由每年的330万亩急剧下降到200万亩左右,年损失再生稻谷17.5万吨以上。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说生产上是迫切希望有不要将稻桩压入田泥的中稻再生收割机面世的,可是很遗憾,它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以我国现有的科研和工业制造能力,要造出中稻再生收割机,应该不会是多么难的事。况且,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要造出中稻再生收割机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把收割机的行走系统由履带改造为叶轮,叶轮把稻桩压入泥巴中的几率,不就比履带少多了,叶轮式收割机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中稻再生收割机嘛!这么简单的事情,它为什么就一直没有出现呢?没去调研,不知道真实原因是什么,但我猜真相可能并不复杂,很可能就是没有人去研发、制造而已。

  这里仅仅例举没有人去研发、制造中稻再生收割机,所造成的粮食产量损失之大。其实,有没有适宜丘陵的可靠农业机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不仅仅是能否造成一点粮食产量损失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左右人们决策是耕种,还是抛荒弃种。为什么呢?因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城镇转移之后,留在农村的人,能种得动田的将越来越少,今后如果要将种田继续下去,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就是农业机械,没有可依靠的农业机械,人们只得弃种抛荒,有可依靠的农业机械,则能够继续耕种,就这么简单!没去查丘陵、山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全国占比是多少,估计应该至少要占一半吧?这么大的面积,如果因为缺乏适宜的农业机械而造成弃种,不说弃种一半,就是弃种四、五分之一,其损失也是十分惊人的。

  我们的近邻日韩,也是在丘陵、山地小型经营农业,他们因为中高档、中小型农业机械过了质量关,一样把小型农业搞得有声有色。所以,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机械科研院所、制造厂家,在继续研发、生产大型农业机械的同时,应该把研制适宜丘陵地区的中高档、中小型农业机械尽快提上议事日程,以解丘陵区规模农业的燃眉之急。我认为,这个事情其实并不难,万一不行,还可以引进日韩的中小型农机技术嘛!

  (四)建设支撑体系。农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只是国家社会经济运行大系统的一个终端。规模农业要运行好,还得靠很多支撑体系跟它赋能。建设支撑体系,规模经营业主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将市场、金融、科技、政策等支撑体系建立起来并运转良好,规模农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系泸县老科协农专委理事、高级农艺师)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