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17440号-2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深夜十一点的居民楼里,还有一盏灯倔强地亮着——那不是勤奋的证明,而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孩子与作业苦苦搏斗的战场。当"双减"政策的春风尚未吹散应试教育的阴霾,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素质教育高歌猛进的今天,作业异化成了戕害童年的"刀山火海"?这种教育乱象背后,折射的是整个社会对教育本质的集体迷失。
作业异化的三重原罪,首先在于评价体系的扭曲。当"唯分数论"仍是教育指挥棒,教师不得不通过题海战术换取教学业绩的虚假繁荣。某重点小学的调查显示,82%的教师坦言"明知作业超量,但不得不随大流"。其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催生了恶性竞争,基层学校试图以作业量弥补教学质量的不足。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教师存在认知误区,将作业量与责任心错误挂钩,把"布置得少"等同于"工作懈怠"。最后,家校沟通机制失灵,家长的声音难以转化为教学改进的动力,形成了"人人喊累却无人敢减"的囚徒困境。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减负机制。在国家层面,不仅要出台《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指导意见》,更要建立"作业量红线"监测系统,像环保督查一样开展教育督导。某省教育厅的实践表明,实施"作业备案公示制"后,学生日均作业时间下降了37%。在学校层面,应当推行"学科作业协调人"制度,由年级组长统筹各科作业,确保总量控制在90分钟以内。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的"作业熔断机制"值得借鉴——超过规定时间未完成的作业,家长有权签字豁免。对教师而言,需要开展"作业设计能力"专项培训,推广"分层作业""实践作业"等创新形式。上海静教院附校的"三五二"作业模式(三成基础题、五成拓展题、两成挑战题),使作业完成率提升至95%。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填满作业本,而是点燃求知火种。当我们看到小学四年级孩子凌晨伏案的身影,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疲惫的童年,而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慢性流失,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摧残和慢性自杀。芬兰教育专家帕西·萨尔伯格曾说:"最好的作业是让孩子明天还想上学。"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教育初心,把童年从作业的烂泥沼中解救出来,还孩子一片自由生长的天空,还民族繁荣富强的光明未来。毕竟,会做题的孩子只能赢得考试成绩,而会思考的孩子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附: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给老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贺老师:
您是我的老师,我想问您一些问题。
我孩子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夫妇两人都在打工,初中文化。
学校的老师为什么要大搞题海战术,每天放学数学三四项作业,语文三四项作业,基本上每项作业都有一张卷子。然后就是英语,也是三四项作业。而且他们课后服务时间都不能做作业,全部喊回家来做。小孩子经常做到晚上九、十点钟,甚至有时做到晚11点半,洗漱完基本上是12点才睡觉,早上6点过又要起床参加第二天学习。
周末布置的作业是平常的三五倍,今年小升初的时候放四天假,老师布置四天的作业。我将分成四份,每天做一份,让孩子在我上班的地方做作业,然后分早上、中午、午休前、下午、晚上几个时段都在做作业,做了三天半,只有一天早上睡了一会懒觉。结果题还是没做完,然后星期一二还补做,才把假期的作业做完。
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娃儿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学习完全是本末倒置,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对学习毫无兴趣,一说做作业犹如上刀山下火海。
当年读书,我虽然不是您班上的好学生,但我也很喜欢上您的课,各科都没有厌学的情绪。
我不能理解,不知现在的老师怎么了,布置起作业来,象发了疯似的,越来越多,每科平均做50分钟,三科就需150分钟,这也是家常便饭了。
无独有偶,许多家长一提孩子家庭作业,民怨沸腾,怨声载道。
老师我想请您帮我出出主意,孩子该怎么办?谢谢!
家长:某某某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