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17440号-2
郫都区老科协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书记 卫志中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构成,肩负着传承乡土文脉、凝聚乡村精神的时代使命。成都市郫都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下称“郫都区老科协”)深刻把握老科技工作者经验丰富、熟悉乡土的独特优势,以“助推乡村振兴老党员工作室”等重要平台,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伟大实践。在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建构新乡土新农村文化等关键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郫都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深耕厚植: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振兴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郫都区老科协深知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多种举措,让沉睡的乡土文化资源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村史资料的系统挖掘与整理方面,自2015年起,郫都区老科协便组织经验丰富的老科技工作者组建专题调研团队,深入先锋村、战旗村、广福村、安龙村、子云村、石羊村、钓鱼村、禹庙村、筒春村等多个行政村,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年长村民、细致查阅地方档案文献等方式,历时数年,成功挖掘并撰写了《广福村历史文化资料》等一系列村级发展史资料。这些珍贵的一手素材,不仅为各村村史馆的建设提供了核心支撑,增进了村民对本村发展脉络和历史事件的认知与认同,更成为当地农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乡土文化支撑,为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文旅项目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中组部老干局副局长赵胜利曾对这类资料给予高度评价,称郫都区的老干部们为乡村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家风家训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区老科协亦倾注心力。2018年,协会专门组建采风创作队,深入战旗村、先锋村等村落,与村民促膝长谈,倾听家族故事,协助村民梳理并完善“家训”格言,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教育意义。同时,创作队结合各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各家家风特色,精心创作了300余副楹联作品,这些楹联或悬挂于村民院落,或展示于村头巷尾,成为传播优良家风、涵养乡风文明的生动载体。2024年,协会进一步联动区文明办等多方力量,在先锋村实施“巴风蜀韵家风文化示范村”项目。项目团队广泛收集整理村民的家风故事,编印成《先锋村家风故事资料汇编》,其中部分感人至深的故事还通过“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达30余篇,获得区文明办的高度肯定,为在全区范围内弘扬优良家风树立了典范。
二、守正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激活文化内生动力
在深入挖掘与整理的基础上,郫都区老科协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让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焕发新生。
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是协会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为生动展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老科协组织骨干力量,深入安龙村,历时一年有余,撰写并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圆梦安龙》。该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安龙村从相对落后的村落蜕变为现代化新农村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奋斗与梦想。而在农科村,老科协的骨干又撰写出版了《欢乐的农家》,该书深度披露了农科村从普通村庄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农家乐”发源地的辉煌发展史,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样本参考,有效促进了农科村发展经验的广泛传播与借鉴。
此外,郫都区老科协高度重视文化科普读物的编写与出版工作。协会与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等部门密切协作,组织对郫都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老科技工作者,编写出版了《诗韵郫都》《郫都区历史文化概述》《酒忆郫筒》《夕照鹃城满天红》等一系列文化科普通俗读物。这些读物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涵盖了郫都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民俗风情等多个维度,不仅为郫都市民了解家乡文化提供便捷途径,也为外来游客认识郫都、走进郫都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有效促进了郫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三、铸魂塑形:着力建构农村新乡土文化,彰显文化振兴成效
郫都区老科协以建构具有鲜明品位特征、浓郁时代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文化为目标,通过深度参与特色文化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助力产业创新发展等多元方式,使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与时代光彩。
在扬雄(郫都人,2017年获评四川省十大历史名人)文化系列活动的深度参与方面,郫都区老科协展现出积极作为。2017年,协助成立四川省扬雄文化研究会,多名会员在研究会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扬雄文化的系统研究与广泛推广贡献智慧力量。协会还组织会员撰写出版传记文学《扬雄,汉代那个孔子》、通俗读物《HI,子云先生》、学术专著《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背影》。在《巴蜀史志》发表《扬雄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深入挖掘扬雄文化的丰富内涵。协会举办的扬雄文化讲座,走进机关、学校和社区,指导子云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扬雄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教育。尤为重要的是,协会提出的《关于扬雄绿道建设文化长廊的方案》被政府采纳并成功建设,成为展示扬雄文化、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
在为乡村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与开展课题研究方面,郫都区老科协发挥智囊团作用。协会会员被聘为“川菜体验馆”“沱江河改造”“望丛文化产业园”等多个重点项目的专家,为项目的规划设计、评审验收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确保项目建设既符合文化传承要求,又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同时,协会组织会员开展“郫都杜鹃文化”“望丛文化”等科研课题研究,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与决策参考。
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是老科协推动新乡土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举措。协会助力广福村设计韭乡文化展厅,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展陈方式,生动展现广福村韭菜种植的悠久历史和产业发展成果,吸引游客前往。为川西林盘“余家大院”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专业建议,使其在严格保护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旅游元素,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此外,协会还为多个村落的文化振兴项目提供深度咨询服务,如为唐昌镇钓鱼村、安德街道安龙村的盆景文化、石羊村的生态民俗文化、禹庙村的德源大蒜文化等相关建设开展深入调研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效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化、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
在弘扬川菜美食文化方面,协会积极参与“郫县豆瓣宴”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协助本土餐饮企业红星饭店打造特色川菜品牌,助力其荣获“中国川菜名店”等多项殊荣。参与“鹃城号”美食专列相关仪式,担任美食节评委和推广大使,积极宣传郫都川菜文化。同时,担任主编,出版《鹃“城”食话》、《鹃“声”食话》等美食文化书籍,使川菜美食文化成为郫都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此外,郫都区老科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下乡与科普宣传活动。组织作家沙龙和文化分享会、世界读书日的读书体会分享会,邀请知名作家、文化学者走进乡村,与村民交流互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多地开展传承郫都红色基因、赓续鹃城红色文化以及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等普及讲座,年均科普宣讲达20场以上。协会下属的艺术团精心创作科普文艺节目,深入乡村巡回演出150余场,将科学知识、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村民,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其中舞蹈《蜀山情》还参加了四川省老科协30周年座谈会的调演。?
在推进校园文化提升方面,协会积极参与多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本教材开发等工作,指导编写“友爱职中校本教材”,并为多所学校捐赠地方文献书籍,助力青少年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郫都区老科协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老科技工作者的独特优势,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经验做法不仅为郫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各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 经验启示:郫都区老科协实践的理性思考
郫都区老科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启示。其核心要义在于立足乡土实际、发挥主体优势、创新路径方法,从而形成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动能。
启示一:激活“银发力量”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
老科技工作者、老干部、老党员等“银龄群体”兼具深厚的乡土情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专业素养,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和“纽带”。郫都区老科协通过组建“老党员工作室”“调研团队”“创作队伍”“专家小组”等灵活方式,让老同志深度参与乡土文化挖掘、整理、创作、推广等各个环节,既发挥了熟悉乡俗、通晓文脉的独特优势,也为他们搭建了老有所为、余热生辉的价值实现平台。这启示我们,应高度重视并系统开发银发人才资源,通过建立服务基地、项目合作、志愿团队等长效机制,引导老同志深入乡村、反哺乡土,让“银龄智慧”成为破解乡村文化传承断层、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重要力量。
启示二:“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并重,是乡场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守护好“根与魂”,也要注入“新动能”。郫都区老科协一方面致力于深入挖掘村史、家风、扬雄文化、杜鹃文化等传统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报告文学、科普读物、文旅融合等多元形式,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产业发展紧密接轨,用“老故事”讲出“新道理”。这提示我们,乡村文化振兴不能停留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而应在摸清文化家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表达形式、传播载体和产业形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现实、引领未来。
启示三: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是凝聚文化振兴合力的关键
乡村文化振兴是系统工程,需政府、社会、市场、村民等多方联动。郫都区老科协主动对接区委宣传部、文体旅局、文明办、党史地志办等部门,联动学校、企业、研究会等主体,在项目实施、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中形成“政企社研”协同格局,如与文明办合作推进家风示范村建设,与学校联动开展扬雄文化教育,与企业共同推广川菜文化。这启示我们,应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政府引导、社团搭台、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让文化振兴从“单打独斗”转向“众人拾柴”。
启示四:立足“群众主体”与“惠民利民”是文化振兴的价值归宿
乡村文化的主角是村民,最终目的是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生活品质。郫都区老科协的实践始终围绕村民需求:帮村民梳理家训、编印家风故事,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送文化下乡、演科普节目,让村民成为文化服务的受益者;通过文旅项目带动乡村旅游,让村民从文化振兴中获得实惠。这提醒我们,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始终以村民满意为出发点,让文化振兴真正扎根群众、服务群众。
启示五:推动“文化赋能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振兴的长效动力
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相辅相成,文化为产业注入内涵,产业为文化提供载体。郫都区老科协通过挖掘韭乡文化、盆景文化、川菜文化、农家乐文化等助力乡村旅游,实现“文化IP”向“发展动能”转化。这启示我们,应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找准文化与农业、旅游、餐饮等产业的结合点,通过“文化 +”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文化振兴不仅“有看头”,更“有甜头”,形成“文化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文化盛”的良性循环。
郫都区老科协的实践证明,乡村文化振兴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可通过精准发力、创新作为实现的生动实践。只要立足本土、激活主体、协同发力,就能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发展动能。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