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17440号-2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俗话说:为政者,得人心者,得天下;为学者,得语文者,得高分。
万千奋战在中高考道路上的学子们,很多人有一种误解:从娘肚子里出来,第一个学习的就是中文,作为中国人,时时刻刻都在接触中文,觉得学习中文很容易,其实不然,通常一个学习班级里,总有那么百分之四五十的学生,其语文成绩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没有引起对语文学习的足够重视,二是没有正确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为基,文脉为舟。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恰似学子手中的无形之器——司马迁穷尽二十年著《史记》,以文字铸就"史家之绝唱";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终成诗书画三绝。而今中高考竞争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语文成绩的差距,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一里之堠"。
一、语文是思维的磨刀石
王阳明曾言:"知行合一",而语文正是"知"的起点。数学应用题读不懂题意,历史材料题解不出深意,皆因语文理解力欠缺。试看北宋王安石变法,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以缜密逻辑剖析时弊,这种思维训练恰来自他"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之说,无所不读"的积累。建议学子每日精读一篇文言短文,如《世说新语》选段,既练字词又悟思辨。
二、阅读是精神的攀岩绳
曾国藩在家书中叮嘱子弟:"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现代研究显示,阅读量大的学生,政治论述题得分平均高出15%。可效法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之志,建立"三三制"阅读计划:每日30分钟经典(如《论语》选章)、30分钟时文(《人民日报》评论版)、30分钟名著(《平凡的世界》)。南宋朱熹"循序渐进"的读书法至今仍是圭臬——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写作是认知的淬火炉
韩愈"焚膏油以继晷"的苦练成就"文起八代之衰"。中高考作文占分逾40%,但多数学生困于"无米之炊"。建议建立"素材双库":
1. 典故库:整理50个万能典故(如祖逖闻鸡起舞可喻勤奋,范仲淹划粥断齑可谈磨砺)
2. 时鲜库:每月追踪3个社会热点(如航天精神、非遗传承),积累金句与多维观点。
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临文必敬",写作时当如雕琢玉器,每周完成"一仿一创"——仿写名家段落,创作生活随笔。
四、语感是应试的暗线脉
《文心雕龙》有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近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量已突破万字,唯有培养"一目十行而能撮其玄珠"的语感方能应对。可每日进行"三遍速读训练":
首遍限时浏览抓主旨(如训练5分钟读完《乡土中国》节选) 。
二遍勾画关键逻辑词(然而、因此等)。 三遍复述核心观点。
此法源自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智慧,北宋欧阳修更在"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读书。
语文学习如同修筑都江堰——看似日复一日的积累(如李冰父子"积薪烧岩"),终将造就"水旱从人"的学业格局。当孩子们真正领悟"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真谛,便能在考场上如李白"笔落惊风雨",更能在人生长河中,以语文为楫,以思维为航,驶向更加辽阔的星辰大海。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