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17440号-2
近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公布了2023年新加入会员名单。宋雨霜三个字在名单中,静静地释放着青春的气息与能量。2012年春天,18岁的宋雨霜发表处女作。11年过去了,从德阳市作协会员、成都市作协会员,再到如今的省作协会员,她一直在追梦的路上。
乡村岁月,看月亮的留守儿童种下文字的梦想
武陵山腹地黔江,有个偏远的镇,土家语意为“放牧的峡谷”——马喇镇。离镇上十几里路有个村寨宋家湾,吊脚楼连片成群,翠竹悠悠。1993年秋天,宋雨霜就出生于宋家湾。正如沈从文笔下《边城》里的翠翠,年幼的宋雨霜也像一只山间小兽,单纯、清冽、纯真地生长着。因家贫,父母外出务工,她和姐姐成为留守儿童。
村子里,许多孩子和她一样,想念远方的父母。那时,宋雨霜喜欢和村里伙伴们一起打闹,其中一种游戏就是看月亮。月光下,一群孩子仰着头,看啊,想啊,背一些月亮的诗,玩“说月亮像什么”的游戏。背完、说完,她又带着伙伴们一起写关于月亮的诗。或许,这就是文学最初的启蒙。
村寨里的时光静谧,神秘,这离不开老人们的故事。坎下的二爷、外婆家隔壁的三嘎嘎、爱讲言子的外婆等老人,给宋雨霜和姐姐、伙伴们讲述了许多故事,牛郎织女、董永的故事、芭茅草与夜明珠的故事等。有时,一些鬼故事也吓得孩子们尖叫,虽然害怕,他们仍然尖着耳朵、壮着胆子请求老人把故事讲完。
书上的文字多美啊,老人讲的故事、言子多么神奇,小小的宋雨霜立志成为讲故事的人。她在班上积极发言,语文成绩优秀,作文也时常被当作范文来念。
在全校的“放飞希望”演讲活动上,她得了第一名。她说,她想去城里念书,看更多的课外书,她想成为一个作家。在小小的山村学校,成为作家,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梦想,这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
就这样,带着成为作家、进城读书的梦想,她努力学习,汲取知识、文字的力量。2005年夏天,她以全镇第一名、全区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县城的黔中。在县城里,她继续编织着梦想的翅膀,渴望飞得更高。
中学期间,除了课上积极活跃,课后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总看见宋雨霜积极参加,她像一个明媚的小太阳,散着光和热。谁能想到这么一个明媚的女孩经历着青春的剧痛呢?父母在她初一那年离异,破碎的家庭刺痛着少女的心。她颓废过一阵,心痛不能自已。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写日记、大量读书,宣泄心中苦闷。
尤其是语文老师杨秀杰老师的鼓励和榜样作用,激发了她对文字的深情。杨老师的字写得极好,写的诗文也极典雅。他是传统的儒雅书生,是爱生如子的好老师,时常鼓励宋雨霜要振作坚强,用文字抒发内心。或许,那一本本青涩的日记,是通往文学之路最初的阶梯。她慢慢学会和自己对话,把繁杂的思绪用文字理顺。她渐渐变得阳光、坚韧、乐观,在许多次中英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获得大奖。
2007年,宋雨霜获评共青团中央“正泰品学奖”,整个重庆市仅仅8人获评。她在班主任、妈妈的陪伴下第一次坐上火车前往重庆领奖。看到长江滚滚、高楼林立,她许下心愿要来重庆主城读高中。终于,她带着梦想踏入了主城的松树桥中学。在火车奔驰的寒来暑往间,一个少女时常趴在窗户边看外面的风景,沉思、发呆、想象,这些都成为丰富的文学素材。在若干年过后,她写下《车窗外的风景》《火车带我成长》多篇散文,向自己的成长经历投以深情的回眸。
青春时光,孤独苦闷的大学生投向文学的怀抱
2011年,宋雨霜因考前发高烧,发挥失常。尽管如此,她依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只是阴差阳错,她没有进入心心念念的中文系,命运给了她一个巨大的地雷,她到了经济学院。在这里,她过得不快乐,学业的压力、城乡的落差、优异学生光环的失落、家庭的变故等多重压力,压垮了看似阳光的女孩。
长久的失眠、焦虑、神经衰弱,她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被迫休学调养。在休学的日子里,她百无聊赖,被病痛折磨着。文学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怀抱,她又开始看自己喜欢的书,写下那些隐秘的心事。
重返川大后,她不再争强好胜,变得柔软且坚韧,她向内寻求生命真正的方向,那就是写作。她开始发表作品,先是在校园刊物,再是在区县级刊物,再慢慢地向省级刊物靠近。在一次次的写作、投稿、退稿、收到微薄的稿费过程中,她重新塑造了自己。
偌大的校园里,她时常感到孤独。她总去图书馆,一看书写字就是半天,直到暮色来临。她也渴望热闹,于是组织、加入了川大的文学类社团,她在群体活动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渴望心灵的碰撞。《川大共青团》《琴台文艺》《志摩诗刊》《武陵都市报》《德阳日报》......她的名字像小花一样,绽放在校内外的刊物上。她越发坚定地走在追逐文字的路上。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等诸多品类的书籍,她一一细读,在阅读中构建完善的人格、强大的心理认知,向知性的人奔去。
从武陵山区的小小留守女童长为川大硕士研究生,她用了25年。怀着对家乡的感恩、思念,她写下一篇篇乡土风物、土家习俗的文章。终于,青春开出了花朵,结出了果实。在27岁这一年,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生命的芭茅花》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入围四川大学“明远星辰文库”第一辑。该书入选2021年深圳读书月好书榜散文榜前十五,受到读者好评。
芭茅花的隐喻源自故乡,土家神话里芭茅草下的夜明珠闪闪发光,恰似写作者金色的内心。文章也如芭茅草一般坚韧,年复一年,生生不息。飘飞的芭茅花在深秋时节,迎风起舞,坚强屹立,飘逸潇洒,如巨大的毛笔对着天空挥毫泼墨。宋雨霜用处女文集《生命的芭茅花》向故乡致敬,向童年回首,向文学的本源回望。
三尺讲台,写作教师与创作者同步前行
硕士毕业后,宋雨霜成为川报集团的一名记者。后因职业生涯调整,她选择辞职。命运之轮把她牵引到金堂县,成都东北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在成都文理学院,她成为一名写作教师。在新的工作场所,她的心安定下来,感恩命运的眷顾,拥有一处读书、修心、谋生的地方。
课余寂寥的日子里,她去沱江边散步,看野鸭子游来游去,她想到苏轼的《赤壁赋》写到“侣鱼虾而友麋鹿”;看到浩瀚的沱江水,她感叹自然的雄浑壮阔;在宽阔的原野上,她大声唱歌,高声吟诵古代名篇;散步农家村落时,她和当地农民聊天,了解农事;遇到农家小孩,她蹲下来陪孩子玩闹一会。在静默的日子里,她蓄积着能量。她知道,一条小河需要时间和积累,才能成为大江河。
在课堂上,宋雨霜是热情洋溢的写作教师,她鼓励学生“让脑花飞起来”,鼓励学生大胆想、放心说、用心写。散文、诗歌、童话、童诗......她带着学生畅游在文字天地。课下,她享受学生围着她讨论的感觉,青春的心因交流而越发热烈,思维因碰撞而越发活跃。
作为写作教师,她明白创作实践多么重要。教学任务并不轻松,但她依然坚持原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写作。在她的个人公众号“宋雨霜天竞自由”上,写作感悟、原创文章、名家访谈等各放光彩;指导学生运营“创意写作课堂”公号,一篇篇创意十足的学生作品呈现出来。她带学生春游,深入生命的季节去感悟、体验,她带学生走进农家书院,为乡村孩子传递爱与温暖。
(宋雨霜主持诗歌颁奖典礼)
“生命、生活、生长”,是她执着打造的写作课堂,尊重生命、源于生活、发芽生长的理念,让她的写作课焕发着勃勃生机。“教书、读书、写书,这是我一生的事业”,她在日记里如此写到。教师、作者、研究者的多重身份赋予她更多责任、压力、挑战。在前进的路上,她告诫自己稳步前行。
家人、朋友、文友、学生,宋雨霜如此感恩每一位出现在她生命里的人。她用文学的方式消化一切困厄、苦难,让快乐、幸福增值翻倍;她渴望写下生命更多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她的散文《追光的孩子》入选全国多地中学语文阅读题,激励着莘莘学子勇敢追梦、一路向前。她的童诗、童谣在文学期刊发表,正如她的文学梦在茁壮成长。写作、跳舞、唱歌、打乒乓球,都是她的热爱,她希望灵魂与肉体,都以健康充实的方式,苏醒,在路上。
教师与作者的双重身份,也让她便于发挥专业优势回馈家乡。她和朋友曾素芳发起“爱洒乡村儿童”公益赠书暨文化交流活动。重返乡村,她像大姐姐一样鼓励弟弟妹妹们努力学习,追逐梦想。她渴望更多的山间孩童像芭茅花的种子一般高飞,扎根在适宜的土壤,长出一片生命的璀璨与热烈;她像老师一样,带领孩子朗读宣誓,说出对梦想的渴望。
(宋雨霜为家乡马喇镇的孩子们签名送书)
古人说“三十而立”。今年深秋,宋雨霜即将迎来三十岁生日。她如何看待“三十而立”呢?不是年龄的恐慌,而是平和地迎接自己的生日,她说:“三十而立,立志立身立心。立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生的事业;立的不只是一间房子,而是一个安稳的家;立的不只是艰辛的谋生,而是在生存之上找到一种自得其乐、内心安稳的生活方式。”
正如她在散文集《生命的芭茅花》封底上写到:“写作,成为我守住内心安宁的方式,在写作中我体验到被照亮、被托举的感觉......”她的文字照亮自己,也将照亮更多的读者。成为四川省作协会员,是对写作能力的一种认可。这个身份,既是认可,更是鞭策,促使宋雨霜写出更好的作品,回馈读者,回馈社会。
历经风雨,傲立冰霜,以文写心,前途明亮。这个像芭茅花一般,摇曳着笔杆的女孩,带着爱与暖,向文字之路的远方奔去。诚挚地祝愿她健康愉悦,笔耕不辍,字字欢喜。(子月)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