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跃新:蚕丝堂与蚕丛墓——新都故事(18)

来源:    综合作者:     2023-08-14 10:31:31    浏览量:2800


沈跃新(四川)


    
    从龙桥场往成都大约二、三公里路,过去有一处蚕丝堂。蚕丝堂是过去古代川西著名的蚕丝制品交易场所,因名"蚕市″,解放初期,出土有"标蚕市之墟″的石碑一个,现尚有蚕市桥存在。

       早在秦以前唐,陕西人沿小川北道进入成都,就开始了大米、生蚕丝、丝绸的交易直至明清从未断过。因而在新繁的龙桥以及成都县的大丰这一线(成都北门)就是生丝、绸缎的交易地。

       在古蜀国,蜀人的先王叫蚕虫,他教民养蚕,当时的古蜀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守猎和养殖。养蚕缫丝就是当年古蜀人的主要养殖的一项内容。因而新繁、广汉、郫县就是最早养蚕缫丝的生产加工地。以后蚕丝带领族人继续向南方迁徙,经过茂县与汶川之间的茂汶盆地后,川西平原逐渐发展农耕,但养殖蚕子和加工生丝一直没有中断。有了生产就有交易,在新繁、龙桥、大丰长期存在生丝、丝绸的交易,龙桥、大丰就是物资交易的集散地。明清以来,更多北方人(陕西人居多)在新繁修会馆、修房子以便长期居住。当时的官府也出于税收征收需要,在龙桥修建蚕丝堂,加强对蚕制品的管理,其蚕丝堂就是一个管理机构,也对在此交易的人提供食宿。

      人们围绕蚕丝堂,开始大量修建集市,所以人们称之为蚕市。

      龙桥这个地方,据说与古蜀王蚕丛有许多渊缘关系。

      第一说是当年四川缺盐,古蜀王蚕丛就带领蜀人到羌人处去购买羌人的池盐。远在千里之外的池盐,加上重山阻挡和当地羌匪的抢夺,羌盐很难送达。据传蚕丛当年在新繁、郫县就招过兵。这些兵都与羌人发生争战,争战的结果双方都有伤亡。蚕丛只有另想取盐之道。

      为了获得新的盐源,蚕丛就率人到巴人的三峡地区以盐泉取盐,经过伐木煮泉水,取得盐后运回蜀国。解决了古蜀国缺盐的困难。

       巴人不愿蜀人到他处取盐,将他们的既得利益夺走。就开始千方百计禁止蜀人到盐泉炼盐。他们自己溯江而上,将泉盐销售卖给蜀人。这样巴人既保护了自己的资源,又赚了蜀人的物资(如大米、生丝绸缎等)。为了保障食盐供应的道路畅通,蚕丛派还派出一支蜀人队伍(兵员大多是龙桥人)驻扎在长江的瞿塘峡,以切实保护送盐到蜀国。

      第二,当时的龙桥大桥的是蚕丛派出工匠,从彭县大山中取石取木修建的。一座几十米的大桥,耗材很多,修造困难。大桥建成后取名为蚕丛桥。东汉时因刘秀征战成都得胜,在此举行大捷庆祝,刘秀从桥上经过改名为龙桥。

       第三,据说是蚕丛死后,埋了几处,他的衣冠墓就在龙桥的古窑村。当年这座墓地十分高大,全是黄土封墓,占地面积几百亩,四周翠柏森森。以后的柏灌、鱼凫以及杜宇等蜀王都要到此祭奠。在明末清初时,当地重新修建盘古庙,所有青砖青瓦就地烧造。他们在蚕丛墓地旁建窑厂,烧砖瓦的黄土都是在墓地四周获取。这座窑烧了很多年,因此当地人称"古窑。″以后这个地方就被称之古窑村。

      虽然历史上对蚕丛有许多争论。在新繁的民间传说中,都说蚕丛在龙桥这个地方住过,指挥过与羌人的夺盐之战,在这个地方经营过,筹划过与巴人购盐和保护盐路畅通的决策。由此龙桥才有蚕丛墓,蚕丛桥。以及才有后来长期经营的蚕市、蚕丝堂、蚕丝街(巷)和蚕市桥。

      唐朝诗人曾经写下了蜀道难:

     "噫乎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茫!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就连唐代的李白,对古蜀国的蚕丛及鱼凫都感觉茫然。这只是说明,古蜀国开国的时间实在久远,后人无法说清和难予考证。这充分证明,由于时代的久远,文字失传,使一些人和事无法记载,只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忘怀了。




  • 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LOGO

    欢迎访问北京智慧子月科技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